【喜迎二十大 獻禮黨代會】之三:在這片年輕的天空下
——記中鐵十五局集團烏鞘嶺隧道建設紀實之二
編者按:近年來,十五局人錨定“5286”戰略目標,積極貫徹“實事求是、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的工作總方針,堅定不移地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成為中國鐵建內完成比例最高、同比增長最快的工程局。為了記錄集團發展的歷程,在黨的二十大和集團公司黨代會召開之際,集團公司宣傳部將對集團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進行采寫報道。今天刊登的是五公司烏鞘嶺隧道建設紀實之二。
中國西部,是十五局的故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鐵十五局在西部的熱土上,高揚鐵道兵的旗幟,傳承鐵道兵的作風,參加西部地區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贏得了西部廣大地區各級政府和各族人民的高度信任。
這一次,適逢絕佳的歷史機遇,他們重返西部,在新烏鞘嶺隧道的進口安營扎寨,踏進這座地質迷宮,為西部譜寫新的鐵色詩行。
負責測量的蔣連軍與陳曦最早到現場進行測量勘探,在3000多米海拔的烏鞘嶺上爬山越嶺,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放線測量,成功打下第一根標桿,正式拉開了新烏鞘嶺隧道建設序幕。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集團公司董事長黃昌富點兵郭軍之后,五公司董事長李文兵為郭軍組建了一支年輕卻又富有戰斗力的隊伍。
走進這支隊伍,聽到最多的就是“項目部步調一致,工作一個標準、上下一個聲音,管理鏈條極為清晰,沒有雜音?!?/p>
外部勞務也不停地稱贊說,“到十五局項目部辦事從來沒遇過冷臉,每個人都很和氣,每件事都有回音?!?/p>
“這個項目鍛煉人,三年時光沒有辜負,非常值得?!?/p>
蘭州交通大學畢業的何立磊是武威本地人,到蘭州上學每次路過烏鞘嶺隧道,他就想,什么時候建高鐵,我能參加修建就好了。沒想到畢業9年,機會真的來了!“同事們都說這個隧道就是為我修的。我為家鄉修高鐵,自豪的同時,也更有使命感?!?/p>
2019年畢業的高哲與他同年畢業的張明亮分配在進口工區,后來張明亮調到5號工區,相隔1公里的大山。他們通過電話、微信相互鼓勵,隧道小里程貫通后,分別五個月的兩個親密工友勝利會師,緊緊擁抱在一起,并在自己打通的隧道合影留念,戲稱“哲亮燴面”。
這種共同成長、攜手戰斗的情誼在項目部蔚然成風,年輕員工比學趕幫,爭第一、當先進的文化在項目部蔚然成風。
“郭總賞罰分明,一碗水端得很平,我們心服口服,只管把工作干好。我們沒想到的,郭總也替我們想到了?!?/p>
“大家都是鉚著一股勁兒到烏鞘嶺的,就是要爭氣,要創譽,要當頭狼?!?/p>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新烏鞘嶺文化與精神的養成,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21年12月,國內首部以中國高鐵建設為題材的院線電影《高鐵作證》首映禮在甘肅蘭州萬達影城成功舉行。集團公司紀委書記吳蘭青出席首映禮活動。影片選址于蘭張鐵路項目新烏鞘嶺隧道進口拍攝,講述了鐵路建設者們風餐露宿,遇山開山、逢水搭橋,用生命和鮮血完成了南北高速鐵路建設任務的感人故事。
文化的穿透力猶如一把利劍,直達人心,有力地促進了項目爭第一的風氣養成。
“當第一不是為了面子,而是因為凡事走在前面,想在前面,才能做到工序銜接最優,資源配置最優,成本最小損耗?!?/p>
胡武本來在別的項目負責收尾工作。2021年11月郭軍把他調過來提前布局隧道“缺陷整治”?!皠e的項目都是完工才開始搞消缺,烏鞘嶺隧道把這項工作做在前面,就是要在各個環節當第一?!边B工務段的段長都驚嘆“你們也太超前了”。
郭軍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作業面還在我們手上,提前請工務段來敲擊缺陷,提前建議問題庫,提前整治,不用要天窗,既省時又省錢?!俺弥淼绖傌炌?,無砟軌道還沒進場,抓緊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在前面,否則無砟軌道鋪好了,再整治就難了?!?/p>
凡事超前謀劃保證了工期。郭軍說,他最不愿意聽的兩個字就是“停工”。對比一代隧道與二代隧道一停就是幾個月的慘痛史,三代隧道的建設就像行云流水。在地質最為復雜的斷層上,他們果斷采取“巖變我變”,一直穩著干,沒停一天工。
不怕慢,就怕站。為保證施工順利推進,郭軍從上場就聘請了參與二代烏鞘嶺隧道施工的4名技術專家,到現場為技術人員傳授經驗和講授專家課。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項目總工程師吳曉華化身為優化大師,他與肖勇等技術骨干通過優化斜井支洞、棄碴場、圍巖斷層施工工法等,幾乎對所有的方案與工藝“應優盡優”,縮短了工期、保證了安全、節約了成本。
烏鞘無言,見證了當年的金戈鐵馬,見證了一代二代施工的艱險與惡戰,如今又見證了十五局人在這片天空下創造的個個“第一”。
蔣連軍與陳曦進行測量勘探
(中鐵十五局集團五公司張瑜婕 馬麗君 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