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工作動態

                                                                                          【喜迎二十大 獻禮黨代會】之二:烏鞘嶺上的最美回響

                                                                                          ---中鐵十五局集團烏鞘嶺隧道建設紀實

                                                                                          ???時間:2022-09-08?【字體:

                                                                                          編者按:近年來,十五局人錨定“5286”戰略目標,積極貫徹“實事求是、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的工作總方針,堅定不移地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成為中國鐵建內完成比例最高、同比增長最快的工程局。為了記錄集團發展的歷程,在黨的二十大和集團公司黨代會召開之際,集團公司宣傳部將對集團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進行采寫報道。今天刊登的是五公司烏鞘嶺隧道建設紀實之一。

                                                                                          新烏鞘嶺隧道進口

                                                                                          三代烏鞘人,鐵路建設史上的生動實踐

                                                                                          一峰紅日一峰雪,半嶺黃昏半嶺明。

                                                                                          烏鞘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一個筑路人無法回避的情結。

                                                                                          沿途漫山遍野的羊群,滿眼綠色的植被,路邊盛開的格?;?,無不提醒筆者,這里是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也是生態極為脆弱、極需呵護的圣地。

                                                                                          項目部北面是雷公山、牛頭山,西邊是高聳的古浪峽。烏鞘嶺,作為祁連山的支脈,素以山勢峻拔、地勢險要而馳名于世外,它是我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更是入疆的咽喉要道。

                                                                                          2019年6月,十五局集團承建新全長8公里的烏鞘嶺隧道進口段。距離他們2004年承建蘭新鐵路,一晃15年過去了。

                                                                                          而距離一代烏鞘嶺隧道建設,已是66年。

                                                                                          一代烏鞘嶺,早已是傳奇。1953年7月開工的烏鞘嶺隧道,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穿越烏鞘嶺展線全長達47公里,其中隧道只有967米。

                                                                                          一座鐵路隧道長度,取決于鐵路施工技術的高度,代表著鐵路建設的先進程度。

                                                                                          在上世紀50年代,穿越烏鞘嶺,不得不用羊腸展線,迂回曲折,千轉百回,是嘗試,是跨越,也是無奈。

                                                                                          歷史的車輪,注定要超越,要向前。

                                                                                          80年代,14公里的大瑤山隧道,代表鐵路長大隧道的超越。

                                                                                          90年代,18公里的秦嶺隧道,則是長大隧道的又一突破。

                                                                                          1.jpg

                                                                                          第一代烏鞘嶺隧道

                                                                                          2000年初,全長20公里的二代烏鞘嶺隧道,箭在弦上,劍已出鞘。在這座被譽為當時亞洲最長鐵路隧道施工現場,業內“8大金剛”戰烏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戰歌,也留下了諸多遺憾。

                                                                                          2013年9月7日,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首次提出。

                                                                                          西部鐵路大提速,必然勢不可擋。

                                                                                          三代烏鞘嶺隧道,終被提上案頭。

                                                                                          從時速50余公里的一代烏鞘嶺隧道,到時速120公里的二代烏鞘嶺隧道,再到設計時速250公里的三代烏鞘嶺隧道,跨越66年的時空隧道,我們,十五局人,在這個金戈鐵馬的戰場,該留下什么?

                                                                                          手持三張牌,他們把紅旗插上高地

                                                                                          2003年二代烏鞘嶺隧道的惡戰、苦戰,讓當年吃盡苦頭的“八大金剛”談烏嶺即色變。建設單位也心存疑慮:20公里的二代隧道,鐵路建筑系統8大金剛尚且苦戰3年,如今三代隧道只上兩家隊伍,十五局與被譽為長大鐵路隧道第一梯隊的鐵工勁旅對壘,雙向對打長達18公里的隧道,曾經十五年沒回蘭州鐵路市場的十五局,能行嗎?

                                                                                          16年前的金戈鐵馬猶在耳邊,車轔轔、馬嘯嘯,烏嶺上空依然有會戰的余聲回響,業內人士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擔任十五局集團總經理剛剛半年的黃昌富一遍遍翻閱著全集團的項目經理花名冊,陷入了深思。

                                                                                          三代烏鞘嶺,承載的不僅僅是66年的烏鞘情結,也是檢驗高海拔復雜地質隧道的一次大考,更是十五局集團重返蘭州鐵路市場的榮譽之戰。

                                                                                          當時十五局面臨著鐵路項目份額不多、市場低迷且虧損面較大的不利局面。這一次的沙場點兵,尤其要慎重。這次如果用人用錯了,項目干砸了,在蘭州、在甘肅、在西北鐵路市場,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因此,新烏鞘嶺隧道,不僅對高海拔鐵路長大隧道建設是一次大考,對十五局集團能否振興西北市場,也是一次大考。

                                                                                          這無疑是十五局的立企之戰!振興之作!

                                                                                          為此,黃昌富指出選拔項目經理的三個要素:一是要干過鐵路項目,二是要干過隧道項目,三是干過的項目不能有虧損歷史,好不容易承攬的鐵路項目,經不起虧??!

                                                                                          按照這三個條件,集團在全集團海選項目經理,最終呈上主管案頭、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且最有思路的是時任五公司副總經理的郭軍。

                                                                                          確定人選之后,他單獨找郭軍進行戰前動員談話:“當年八大金剛干得非常艱苦,但時也勢也。如今集團公司將是你們最堅強的后盾,相信你們只要堅定信心、思路正確,堅決貫徹集團管理思路,堅決落實爭第一、講誠信文化,我們十五局人不比別人差!我們一定能干好!”

                                                                                          帶著這一份信任與重托,郭軍與他的團隊踏上烏鞘嶺。

                                                                                          上??偛繀柋黢R,蘭州建設單位同樣進入戰時狀態。他們對十五局這支隊伍既歡迎又擔憂。在郭軍登門的時候,他們善意提醒說:“你們沒干過二代烏鞘嶺,不知其兇險,不知其多艱,光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是干不好的。

                                                                                          確實,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要虎口拔牙,就要有非常規的管理手段。

                                                                                          第一張管理牌“滿足別人、成就自己”

                                                                                          烏鞘嶺一年有7個月在冬天,空氣稀薄,低溫達到零下30度,海拔3000米。當年縈繞在二代烏鞘嶺建設者心頭的惡夢不止一個:斷裂帶上的地質變形、超大涌水量、稀薄氧氣下的高海拔長大隧道通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占軍要求項目部必須高標準滿足國鐵集團“不掉塊、不漏水、不落石”和質量安全“七關鍵、三聚焦、四落實、三查、五防”精神,貫徹蘭州鐵路局集團公司“高標定位、展示形象”的指示。

                                                                                          只有按照業主的要求優質、快速、安全建設烏鞘嶺隧道,才能成就十五局在蘭州鐵路市場的品牌與信譽。

                                                                                          3.jpg

                                                                                          西北片區鐵路局現場觀摩會

                                                                                          滿足別人、成就自己不僅是對上、對外,也要滿足內部隊伍的合理需求。施工隊負責人劉百太是郭軍的忠實粉絲,逢人就夸郭軍“將帥之才,一諾千金”,說自己跟著建筑企業十幾年了,在烏鞘嶺雖然最苦,但最舒心。

                                                                                          另一個負責人郭為平談起了情懷:“本來我作為外部勞務就是想賺點鈔票,但這輩子能干一條烏鞘嶺這樣的隧道值了,管它掙不掙錢,一個字:干!”

                                                                                          45歲的勞務工王玉峰剛被項目部推薦為蘭州鐵路局“最美筑路人”,他說,項目部一百來號人,把這個榮譽給了自己一個勞務工,自己非常意外。但細想,又不意外,暖人心、留人心的事實在太多了?!肮偩褪沁@樣的一個人,讓人不由自主把心交給他,他把大家的心都留住了?!?/p>

                                                                                          筆者向郭軍本人求證,如何把一幫以前只管盈利賺錢的糙爺們兒的心收服了,讓他們竟然不談錢,談起理想與情懷了?他說他只是堅決貫徹了“滿足別人、成就自己”八字經而已。

                                                                                          第二張管理牌是“實事求是,按地質施工”

                                                                                          烏鞘嶺上場伊始,一度有高標準臨建、高配大型機械的觀點。項目部也一度迷茫,是高配高規格亮相還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按需配置?在他們舉棋不定時,黃昌富到現場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指出項目施工的要義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高海拔長大隧道一定要按地質條件施工”。再先進的設備如果不實用,就是花架子。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文兵也給郭軍吃了一顆定心丸:“你們團隊只管干,你們背后有五公司、有集團公司強大的支持,不要怕,大膽干。

                                                                                          這無疑給項目管理定了調:項目管理,必須實事求是。

                                                                                          秉承這一理念 ,他們在38畝的項目部建設時,沒有全部平整場地,而是依山而建,少開挖了土方,節省了臨建時間。在別人還為選址而困擾時,他們已入駐辦公了。

                                                                                          秉承這一理念,他們不搞花架子,而是按剛需配備大型設備,在隧道現場盡可能利用二代烏鞘嶺既有的斜井等作業面施工,既減少對脆弱生態的破壞,又節約了寶貴的工期。

                                                                                          按地質條件施工,他們采用在圍巖與初期支護之間、鋼架內及噴射混凝土內埋設內力測試元件的方法,為斷層施工提供數據支持。針對隧道圍巖破碎的特點,按照巖變我變原則,優化施工工藝,靈活調整開挖工法。同時創新采取聚能水壓爆破工藝,減少循環時間,創造了Ⅲ級圍巖月成洞139米、Ⅳ級圍巖月成洞95米、Ⅴ級圍巖月成洞80米的驚人高產紀錄。

                                                                                          按地質條件施工,富饒的祁連山脈雨水豐沛、山頂積雪終年不化,涌水成為隧道施工的一大障礙。二代烏鞘嶺隧道涌水一度造成4個月停工,一代烏鞘嶺建成后一直涌水不斷,工務段還專門成立了打冰隊,創造了打冰40年的歷史。新烏鞘嶺隧道同樣面臨涌水難題。長2205米的斷層之間最大涌水量一天達到7543立方米,最大反坡排水距離4423米。項目部對反坡排水方案進行優化,將固定水倉泵站數量由原設計的18個減少為9個,再利用大功率、高揚程的自動化抽水系統,逐級將水排出洞外,困擾一代二代隧道的涌水難題被他們從容化解。

                                                                                          無人化立拱臺車

                                                                                          第三張管理牌是“凡是影響我們利益的,都是我們的工作”

                                                                                          集團公司主管提出的這一項目施工理念,其實質就是從問題導向開始,到目標導向結束。對影響項目施工的問題找出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事,只要影響項目推進,都要當作自己的事來解決。

                                                                                          郭軍把這張牌用得淋漓盡致。

                                                                                          烏鞘嶺隧道三年沒換一支隊伍、四個施工隊負責人三年來幾乎一直泡在現場,郭軍把他們當作鐵建一家人看待:“黃昌富董事長來現場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施工隊一頓有幾個菜?他說只有讓施工隊吃得好、穿得暖,我們的項目才有保證。因此,為施工隊做好服務、排除干擾,就是我們的重要工作?!?/p>

                                                                                          三年建設,項目遇上三次疫情大考,工期面臨嚴峻考驗。2020年春節第一次疫情爆發后,項目班子成員主動要求第一批返崗,帶頭住在隧道口,擔負起防疫消殺、在場人員心理疏導等任務,通過一對一疏導、點對點包車等舉措,5天時間完成了397名工人進場,率先復工,被國家復工復產調研檢查組作為加速復工建設典型。今年7月,項目周邊大范圍疫情再次爆發,本輪疫情來勢洶洶,為保證施工生產,物資部長石可為每天來回奔波在各個高速公路疫情防控點接回物資,項目工會主席、辦公室主任馬麗君與后勤保障人員穿上防護服到高速口、配送站為項目700多人運回生活物資。項目部還每月特批3000元給每個工區補貼生活。不僅如此,郭軍還在全國各地找關系,協調鋼材等必需物資,保證疫情不停工。

                                                                                          4.jpg

                                                                                          2020年初返崗接車

                                                                                          凡影響后續工序的,都是他們作為重點解決的。相比二代隧道的艱難與鏖戰,三代隧道三年來一切顯得從容、流暢,工序銜接有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筆者問郭軍這個“操盤手”為何總是能把棋子用在最好的位置?把資源按最優的方式來配置?郭軍說,“無他,不過是把影響項目的因素提前列出來,對影響我們利益的問題,提前化解掉。

                                                                                          當然,干得快不能以犧牲環保為代價。二代隧道曾因環保問題備受爭議,三代隧道在保護環境上如履薄冰。隧道處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及外圍保護帶,他們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二代隧道施工時留下的斜井,盡可能不對山體產生新的破壞。在大臨設時規劃時,他們選擇將鋼筋加工廠、混凝土拌合站設置于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利用既有渣場平臺建設施工駐地,引進污水處理系統,將洞內污水再循環利用,在施工便道邊旁安裝了自動噴淋灑水降塵系統。通過植生袋、種草、植樹等方式打造花園式施工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污染和周邊生態的影響。凡進山,必帶一個印有中鐵十五局字樣的廢品收納盒,確保工地上不留垃圾、不留煙頭。倘佯在工地,腳下綠草如茵,柵欄外山坡上隨處可見一群白牦牛與山羊,沒有牧羊人,白色的牛群與羊群悠然自得地啃著苜蓿。

                                                                                          正是堅持不間斷、全天候為現場解決難題,保證了現場不停工、穩著干,他們比預期工期提前了半年。

                                                                                          2022年9月8日,他們施工的全長8公里的新烏鞘嶺隧道進口順利貫通。

                                                                                          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昌富,黨委副書記、代總經理王鵬向郭軍團隊表示熱烈祝賀,稱贊他們敢打能勝,貫徹集團公司決策堅決果敢,不走樣、不打折,最終為十五局在鐵路市場贏得了寶貴的聲譽。

                                                                                          這場立企之戰、振興之作,他們打贏了!

                                                                                          一個管理團隊,只有令出一孔,力出一孔,一個聲音,減少無效管理,才能保證集團正確理念的堅決落地。

                                                                                          一個管理體系,只有鏈條清晰,管理精確到點,體系內完成閉環,才能保證集團決策的貫徹執行。

                                                                                          已經成長為特級項目經理的郭軍與他的團隊,用三年的實踐有力踐行了集團公司的管理理念,新烏鞘嶺隧道始終領跑建設單位的各類評比,成為全線和甘肅省示范工程。建設單位由上場時對他們的擔憂與疑慮化作如今的百分百信任。這三年,十五局與建設單位一路榮辱與共、一路風雨同行。

                                                                                          1953年一代烏鞘嶺隧道建設的時候,十五局人在朝鮮抗美援朝戰場上。

                                                                                          2003年二代烏鞘嶺隧道建設的時候,十五局人在祖國鐵路建設戰場上。

                                                                                          2019年三代烏鞘嶺隧道建設的時候,十五局人終于沒有缺席。

                                                                                          一個時代,注定有一個時代的烙印。

                                                                                          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擋。萬物勃然生長,雪蓮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烏嶺崛起為峰,雪山草地同天一色。

                                                                                          在烏鞘嶺上空,他們奏出了最美的回響。

                                                                                          建設者慶祝新烏鞘嶺隧道進口段隧道貫通

                                                                                          (中鐵十五局集團黨委宣傳部 方玲 五公司黨委工作部 張瑜婕 余東)


                                                                                          企業簡介
                                                                                          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五、六師合編后的第五師,1984年1月奉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集體轉業并...[詳細]
                                                                                          聯系我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毛片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