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工作動態

                                                                                          【喜迎二十大 獻禮黨代會】之四:科技為劍,穿刺祁連

                                                                                          ???時間:2022-09-13?【字體:

                                                                                          編者按:近年來,十五局人錨定“5286”戰略目標,積極貫徹“實事求是、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的工作總方針,堅定不移地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成為中國鐵建內完成比例最高、同比增長最快的工程局。為了記錄集團發展的歷程,在黨的二十大和集團公司黨代會召開之際,集團公司宣傳部將對集團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進行采寫報道。今天刊登的是五公司烏鞘嶺隧道建設紀實之三。

                                                                                          新烏鞘嶺隧道是一次新的穿越,前面的兩次穿越讓筑路者對它兇險、猙獰的本性了然于心,“攔路虎”“大屏障”“硬骨頭”依然是它不變的標簽。

                                                                                          新烏鞘嶺隧道為雙線隧道,全長17125米,最大埋深952米,在既有烏鞘嶺特長隧道東側,是蘭張三四線鐵路全線的重點控制性工程,計劃工期為4年。隧道設計要通過 F4~F6 三條區域性大斷層,斷層破碎,斷裂構造發育,存在節理發育帶可能涌水、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等多種困難,施工安全風險巨大。

                                                                                          創新引領 登高好望遠

                                                                                          烏鞘嶺繼續挑戰正在山下集結的開鑿大軍。郭軍與他的團隊沒有慌亂,手持科技利器,他們更有理由自信。

                                                                                          針對項目位于極寒、高海拔地區的特點,項目所有進場設備必須滿足3000米高原、高寒的工作環境要求。他們在隧道斷層破碎帶施工中引進了德國進口銑挖機工藝,減少了對圍巖的擾動,有效確保軟弱圍巖的施工安全。

                                                                                          他們與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鐵建重工集團合作深入探索機械安裝拱架工藝,對拱架安裝臺車進行改進,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多條鐵路建設中推廣應用。通過對臺車進行改進提升,如軟搭接工藝、自動逐窗澆筑工藝、拱部沖頂管角度調整(由90°調整為30°)、脫空報警裝置等。破解了二襯混凝土質量通病,如施工縫搭接處砼損傷、脫空、振搗不密實等。

                                                                                          項目構建了基于BIM技術的多維度、全方位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創建了智慧工地指揮中心,通過員工可視化教育平臺、安全體驗館、工藝工法安全隱患分析、VR體驗、火災消防演示以及施工工法教學模型對員工進行可視化教育,提升員工標準化、流程化作業和安全風險辨識能力,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等實現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物資設備等的全方位管理。

                                                                                          他們通過BIM技術建立隧道地質模型、鋼筋模型和隧道三維模型, 對各管理及作業單元、每個作業時段的動態有效管理和相關信息的適時上傳,實現對工程施工全員、全過程、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做到工作有標準、責任有分工,流程可控制,目標可追溯。

                                                                                          微創微改 光點匯星河

                                                                                          項目創新采了用二維碼可視化技術交底,將技術交底以二維碼形式張貼在隧道內,所有人員通過手機掃描隨時查看,方便了作業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升級了門禁管理系統,制作員工每日上崗安全質量答題模塊,通過門禁系統進行智能化管理,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增強員工學習安全質量知識的行動自覺。

                                                                                          項目創新改進了視頻監控系統,在指揮部視頻監控系統的基礎上,為管理人員的手機端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APP,實現管理人員隨時隨地可以對項目運行進行全方位、全流程的可視化、信息化管理,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在隧道內,他們引入了聯通信號基站,在斜井及主洞內每隔300米設置了視頻對講系統,實現通訊對講報警、定時播放音樂及“安全提醒”等功能。建立了“二維碼盯控”制度,通過“掃描二維碼”打卡,保證關鍵崗位人員盯控關鍵工序,壓實各級管理人員的主體責任。

                                                                                          針對隧道內工作面多,斜井長坡度大,交通風險大的實際情況,在錯車道位置設置了視頻監控屏幕,邊墻兩側安裝燈帶、警示標志、防撞墻,在交叉口、避車道位置設置紅綠燈、交通疏導員,為施工車輛配備對講機,安裝了測速抓拍報警系統,所有重型車輛強制性安裝淋水降溫設施、倒車影像和“OBD”遠程在線汽車故障監控系統,可實時查看接入車輛的運行狀況,同時與專業車輛檢測機構合作,對施工車輛每月進行3次強制性檢測,檢測合格后派發合格證方可進洞作業,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作業安全,該項舉措得到了廣泛認可,已在全公司及蘭州局集團公司管轄項目全面推廣應用。

                                                                                          如今,項目先后獲得《一種拱形格柵鋼架焊接加工用定位胎架》+排水板名稱+中埋止水帶位置調整等實用新型專利14項,參與了國鐵集團和蘭州局集團《隧道無人化立拱鉆錨注一體化作業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新烏鞘嶺隧道設計施工綜合技術研究》等5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

                                                                                          科技為劍 穿刺祁連

                                                                                          他們在新烏鞘嶺隧道建設中,堅持管理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工程項目穩步推進,順利實現了新烏鞘嶺隧道進口段8021米全部貫通,甘青公司、青藏公司、國鐵集團西北片區等紛至沓來觀摩學習。項目總工程師吳曉華獲得工人先鋒號標兵與個人火車頭獎章;項目負責人郭軍同志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優秀項目經理。項目先后獲得蘭州局“創建廉潔工程 ”、甘肅省鐵路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優秀項目經理部”、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防疫先進單位”“復工復產先進單位”、中國鐵建股份公司“第二批示范黨支部 ”“青年文明號”“重點工程勞動競賽先進單位”、集團公司“工人先鋒號”“勞動競賽先進單位”“優秀品牌項目”等榮譽稱號。

                                                                                          從66年前蒸汽機車第一代穿越,到如今高鐵時代的第三代飛躍,烏鞘嶺見證了三代鐵路建設者的初心與使命。也見證了中國鐵路在各個歷史階段、各個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歷程、壯大軌跡和前進方向。

                                                                                          烏劍出鞘,科技為劍,穿刺祁連,是鐵路建設者改造大自然的亮劍的生動實踐,也是幾代人建設新絲路的生動實踐。

                                                                                          微信圖片_20220913100454.jpg

                                                                                          智慧工地指揮中心

                                                                                          (中鐵十五局集團五公司 張瑜婕 馬麗君 余東)



                                                                                          企業簡介
                                                                                          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五、六師合編后的第五師,1984年1月奉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集體轉業并...[詳細]
                                                                                          聯系我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毛片无码